第(1/3)页 翰林院,国朝储相之地,文脉贵系之所。 它坐落在紫禁城外,东华门之南,自成一区,青砖黛瓦,古槐参天。 院内按官职品阶,规制森严。 掌院学士有独立的厅堂,侍读、侍讲学士们则共用宽敞的值房,而修撰、编修、检讨这些七品以下的词臣,则挤在东西两侧的大通房内,数十张书案罗列,终日与故纸堆为伴。 陛下设立集贤馆旨意下达的次日清晨,翰林院里的气氛便立时变得有些了不同。 东侧的通房内,新晋编修李贤正低头校对着一份《宣宗实录》的草稿。 他此时已经对着同一行字,看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,但却一个字也都没看进去。 平日里无比熟悉的馆阁体小楷,此刻在他眼中,全部化为了一团团跳跃不定的墨迹。 他身边的几位同僚,也正借着喝茶、磨墨的由头,压低了声音交头接耳。 “听说了吗?集贤馆的名单,全是咱们院里这批宣德八年的进士。” “那也不全是,只不过是曹学士领衔罢了,听闻就连刘学士那样的狂人也进去了。这摆明了是……” 那人话没说完,便被旁边一位年长的编修用眼神制止住了。 翰林院虽号称清流,却也是离权力中枢最近的地方,这里的每一句话,都有可能传进内阁诸公的耳朵里。 曹鼐今日来得稍晚了一些。 他一踏入通房,原本低声议论的众人便瞬间安静下来,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,复杂难明。 曹鼐恍若未觉,依旧是那副温和谦恭的模样。 进屋后他先于几个相熟的同僚点头致意,而后便来到自己的座位坐下,并着手研墨。 他铺开一张宣纸,试图像往常一样继续昨日未完的功课,可刚一提笔,一名光禄寺的少卿便出现在了值房门口。 那少卿脸上挂着客气的笑,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疏离,他手持一份名册,轻咳一下朗声道:“奉旨,请集贤馆诸位学士随本官前往公房听用。” 此言一出,通房内刚刚恢复的平静再次被打破。 被点到名字的曹鼐、李贤、钟复等十余人,在众人各异的目光中,陆续起身,整理衣冠。 而那些未被点到名的翰林们,则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笔,看着他们,眼神里有嫉妒,有观望,亦有满满的失落。 集合完毕,少卿领着众人走出翰林院,沿着宫墙下的甬道,行至东华门。 巍峨的宫门前,守门的禁卫甲胄鲜明,盘查极严。 验过少卿手中的勘合与众人的腰牌后,沉重的宫门才缓缓开启一道缝隙。 众人屏息敛容,鱼贯而入。 高耸的宫墙投下的巨大阴影瞬间裹住了他们,仿佛连呼吸都无端收束了几分。 这是他们第一次以“天子门生”的身份,踏入这座权力的心脏。 少卿并未领他们走向文华殿正殿,而是绕过殿前广场,穿过一道侧面的月亮门,最终将他们带到了一处紧邻殿墙的偏僻院落。 这里远离主殿,连青石板路都变得有些残破,墙角生着青苔。 少卿在一扇斑驳的朱漆小门前停下,推开门,顿时一股混杂着霉味和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。 “各位大人,这便是集贤馆了。”少卿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,脸上的笑容不变,“地方是仓促了些,但胜在清静,无人打扰。各位大人若有需要,可随时知会下官。” 说完,他便拱了拱手,转身离去,仿佛多待一刻都嫌污了自己的官袍。 第(1/3)页